[/align] # g( w0 S( g( t5 m1 X $ A7 F. @2 V! i; P& f1 L 9 e g' R% b) M& t& f o- L) h5 o7 Q: C' s$ L4 P
电影结构很有欧阳公《蝶恋花》“庭院深深深几许”之意境,是一次不断变奏向人内心深处回溯、转折和深流的抵达。电影也连用三个“深”字,不断迫使情绪向更深处前进。第一个深在中年惨淡,少年失格,一个孤弱者要救其他孤弱者的无力。第二个深在翻开年少日记,家庭的修罗场,一个呼救者的下坠。最后一个深字乃动词,是叩问为何深?孤寂之心,忧愤之情。是瞬间兄弟角色的位移,视角的改变却让已成的悲剧向更深处蔓延,仿佛一个声音在大声责备,连叠三个深字,幽婉、复沓、跌宕、回环,是文学意义的延伸。1 G5 M! }) w) _' [0 b
[align=center]
(, 下载次数: 22)
上传
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
[/align]& G) p/ }) C4 o# d2 _" |( a
2 P5 v3 Z5 |' ~* p( c3 q* L d. |5 ~# \ f. b
, @! t! Y/ F5 p% L# S ?
湖南企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邓同学在其代写的解说词中写道,本以为是成功逆袭为别人撑伞的故事,结果却是终其一生为童年赎罪,令人心碎。通过日记巧妙链接过去现在制造身份陷阱,表达很多让人感同身受的原生家庭问题,人终将为年少不可得之物困其一生。对我来说电影中确实也有一部分是曾经发生过的,终究是种无奈吧。真佩服那些有勇气要孩子的,要给世界带来一个未知的生命,那我永远也不敢想象他的未来,会是怎样的野蛮生长。 ! v! k$ V) @ z7 {1 G[align=center]
(, 下载次数: 17)
上传
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
[/align]3 m6 S" f- f6 D
4 Q3 {7 O5 u* Y9 p0 E
P: @2 C- _5 P
) _/ D( k' Y; A% g% u O导演向社会的水面抛进了一颗石头(一封遗书),浮起的波浪中才能窥见每个人真实的倒影。童年本该如德彪西、舒曼的音乐般美妙,但在全片柔美的旋律之下却沉积着残酷的社会集体创伤和时代焦虑,以及内隐于原生家庭中的语言与精神的暴力。在一个情感冷漠和缺乏反思能力的人看来,任何一种受害者都可以成为脆弱的代名词。男孩不是自杀,而是被家庭、社会和冷漠的旁观者一步一步地杀死。男主拒绝当父亲,也拒绝与父亲和解,哪怕如此,结构性暴力的代际传递便真的会终结吗。感谢导演用这部电影定义我们的年代。0 l- K% T6 l7 I2 ?/ \- l5 k
[align=center]
(, 下载次数: 21)